《加爾各答的天使 — 德蘭修女》愛到受傷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3 min readApr 19, 2019

--

在流行曲當中歌頌偉人事蹟,不要說在香港,放眼世界歌壇亦不多,這類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Canto pop自然是Beyond的《光輝歲月》,而鄭秀文的一曲《加爾各答的天使 — 德蘭修女》也是一首我很喜歡的作品。

或者之前Sammi與林振強合作的《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》有不俗的反應,所以即使 Sammi已由華星轉投華納,仍無阻二人再次合作,打造另一首連歌名都跟前作呼應的二部曲。

德蘭修女是我十分敬重的一個人物,我知道有人對她有負面評價,但在我來說,綜合所有對她的認知之後,我仍認為她是一位偉人。但德蘭修女不是黃子華,沒甚麼金句;也不是特朗普,她絕對不善辭令,留下的名言似乎只有一句:「愛,直至成傷」。究竟林振強如何下筆呢?這回他運用了比較平實的筆觸去書寫,就像直述地講故事:

『大地上那遠處有個修女

她穿梭臭又髒的廢墟

地上病痛者也抱進手裏

不捨棄 那天她不過廿歲』

(最後一句在後面一段更以『這天她不止八十歲』來呼應)

令我感動的還有以下幾句:

『把被這世界盡忘餓與被棄者

都看顧 縱使艱辛不會後退』

『每見快要逝世者 她心碎

但也照顧到最後那天』

這些歌詞之所以感動,最大理由,是它們都是德蘭修女身上的真實事跡。至於最著名的「愛,直至成傷」,就被填在副歌的hookline中:

『含淚說著(仍自勉勵) 愛要愛到痛心

方可真正把身心都奉獻

不惜一切交出

方堪稱愛 真愛 絕對是無條件』

究竟為甚麼愛要愛到自己痛心甚至受傷害?或許這是奧秘吧,大約是指有付出和有犧牲的愛才有價值。記得很多年前,老牧師教導我們十一奉獻的意義,他提點說:「十份一奉獻都還未夠的!要奉獻到自己肉赤!」(我將這說話深深記著至今日)這相信他的意思是,假如奉獻之後,自己都忘記了曾經奉獻,那有什麼意思?究竟是奉獻幾份之幾,反而不應拘泥。

我不知道鄭秀文唱這首歌時是否已信主?但我就覺得,《加爾各答的天使 — 德蘭修女》比起她後來的福音大碟內的歌曲,更能精準地傳釋信仰的真諦。至於填詞的林振強,我也再三驚嘆神又係佢,鬼又係佢,他一時寫很多令電台禁播的踩界作品,但當他一本正經地寫這種偉大的題材,又能將你感動,最難得是這歌曲面世的1996年,德蘭修女並非有甚麼熱門話題,證明這首歌不是為趁熱鬧或為打卡而作。

相關文章:

《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》真人真事真感動

--

--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Written by 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朱米高,傳媒人,基督徒,曼聯迷,識少少音樂,中了80,90年代的廣東歌毒,每天筆錄每一首廣東歌印象,風雨不改,希望寫一千篇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