娛樂圈一向信奉的法則是no news is bad news, bad news is better than no news,即是寧願有負面新聞和緋聞,總好過無聲無息。因為藝人的價值,某程度上是等同被談論的價值。
1993年的華納,想出一段slogan來催谷旗下一位新人:「他不是黎明、他不是學友、他不是克勤,他是華納新人馬浚偉」(以上slogon單憑記憶,字眼未必完全正確)。
馬浚偉確有少許似黎明,但只是很少很少,公司卻銳意把他打扮成A貨Leon,例如西裝骨骨的模樣,髮型也差不多。問題是,當時正值四大天王「火紅的年代」,一位只得一兩分似黎明的人,卻要公然向天王挑機,後果必然非常慘痛,至於學友和克勤也是當代最有實力的歌手,和他們主動比較,當然不會有好結果。或許,唱片公司為自己度出上述slogan而沾沾自喜,因為每逢馬浚偉表演,觀眾都會份外留意他,並且引起話題,但所帶來的壓力和嘲笑卻成了更大阻力,令馬仔一出道已路難行。
馬浚偉第一首主打,是改編周華健《花心》的《幸運就是遇到你》,原作吸引之處是有點鄉土情懷,改編後卻消失,令歌曲有點四不像,不夠搶耳,以這樣一首歌來捧新人實在不夠力。
其實馬仔唱歌很沉穩,聲音也很好,唱得好過黎明,但跟初出道的鄭中基一樣,太自覺自己有一把好聲,每一句都撚住把聲來唱,卻不見得有生命力。馬仔轉戰電視圈後事業才慢慢有起色。如果命運能選擇,相信馬仔寧願那幾句slogan從未在地球上出現。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