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行曲生態「教會化」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3 min readJan 17, 2020

--

或者你不知道教會的音樂生態是怎樣,但不要緊,這不是本文最重點,而且我一邊講你就會一邊知。

香港本地流行曲,你可以說是越做越沉,歌不紅、人也不紅,藉流行音樂工業賺取和衍生的金錢利潤越來越少,這都是真的。

不過,流行曲,作為潮流文化的橋頭堡,其影響力、滲透力、感染力,始終不滅,只是呈現和散佈的形式、密度改變吧。其實,除非整個城市的人都聾了,否則,流行曲,不會死。

說流行曲生態「教會化」,有幾方面:

一首歌可以Hit幾年

教會之中,詩歌的生態循環非常之慢,一首詩流行多年,還未計由古代唱到今日的古典聖詩。香港流行曲亦漸漸按這個走勢發展~從前,一個紅歌手每年出兩三張碟,要不停plug歌,半年前的作品已屬舊歌,商業上要追趕年終結算,當然也考慮每年的頒獎禮;到現在產量減,整個生態循環拖慢,如Rubberband的《未來見》是2018推出的,卻可爭奪2019年的獎項;或者方皓玟,最近好紅喎!佢有邊首歌?很多人仍然將《假使世界不像你預期》視為近期作品,其實這首歌,是2017的。

不重視原唱/原版本

教會是重視音樂的地方,但一直以來,歌都不是播出來,而是唱出來,有時清唱、有時簡單以一個鋼琴或結他伴奏,又或者以live band合奏,所以原唱者未得到重視,何況很多詩歌根本沒有原唱者這回事。近年在香港,你接觸一首歌,可能是在街上遇到Busker演繹,繼而追尋它的資料才知原版本是怎樣,更實在的例子: 2019年流傳度最高的《願榮光歸香港》,也沒有原唱者,由於它沒經過正式發行,哪個版本才是原版亦難以追溯,但已經不重要。

冇大台,碎片化

這彷彿是網絡世代下所有事物的必然現象,由於沒有大台,或人人是大台,有利於各個山頭各佔一方,像同樣是教會,某些宗派流行某些詩歌,但去到另一些宗派,他們可能完全未聽過。流行曲方面,自從有youtube,有Spotify 等,聽眾揀歌自主性大增(當然你在這些軟體中首先發現哪些歌也非偶然),所以,今天你說,為甚麼樂壇再沒有《每天愛你多一些》、《無心睡眠》等可以全港街知巷聞的歌?是否萎縮是一個問題,但另一個問題是,生態環境已完全不同,根本不能比較。

流行曲生態像教會,是好是壞呢?商業上是萎縮,對依賴流行曲搵食的朋友們,日子的確艱難。有些人也因此望文生意,說香港流行樂壇光輝不再之類的說話,不過,我只認同一部份,因為本地的流行曲對香港仍然重要,是構造我們本土文化的重要力量。例如《願榮光歸香港》,甚至是惡攪的《肥媽有話兒》,它們的出現仍然產生巨大的爆發力,一樣可以音樂一起,大家就由頭大合唱到尾。至於一首歌hit幾年又如何?誰說2020年一定只能流行 2020年面世的歌曲,這只是過去的遊戲規則使然吧。我頗肯定,在可見將來,香港再捧不出新的四大天王,但又如何?音樂始終重要,讓我再說一次:流行曲,不會死的。

--

--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Written by 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朱米高,傳媒人,基督徒,曼聯迷,識少少音樂,中了80,90年代的廣東歌毒,每天筆錄每一首廣東歌印象,風雨不改,希望寫一千篇。

Responses 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