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Di Dar》系列1 】《Di Dar》歐、中、港音樂完美撞擊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3 min readSep 9, 2020

--

張竹君話齋,過了高峰,就知道之前是高峰。所以站在2020年的香港人,可以清楚知道何時是香港的高峰。在本地唱片工業而言,我認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是高峰期,所指的包括音樂和歌詞質素、歌手的整體實力(包括演唱、舞台演繹)、歌曲的普及程度、行銷的運作成熟度等,相信是平均分最高的年代。

由1994年的《胡思亂想》專輯開始,王菲用回自己的真名,告別「王靖雯」實在有很大的象徵意義,代表她不再刻意入鄉隨俗(「王靖雯」正正是典型的香港名字),一心「討好自己」(下一張大碟的主題),但真正能集個人風格、並游走於流行與另類之大成者,就要數再下一張廣東大碟《Di Dar》。

對的時間,遇上對的人,造就經典專輯。王菲遇上了前黑豹樂隊的竇唯,在音樂上終於有一位背景比較相近的人跟她征討樂壇,而1995的林夕,或許是創作力最巔峰的時期,可以同時為王菲和周華健度身訂造全碟歌詞,他倆的性格簡直是平行時空的兩極!《Di Dar》大碟的歌詞在我心目中是香港樂壇史上可讀性最高的專輯。

《Di Dar》專輯有英倫Trip Hop的迷幻、有中國搖滾的原始,也有Canto Pop的細膩,是一場火花四射的文化撞擊,是我本人最愛的香港唱片之一。

大碟主題曲《Di Dar》由王菲自己作曲,竇唯的編曲令作品填添了中國band sound的味道。究竟「Di Dar」是甚麼意思?真叫人摸不著頭腦,但應該不會是我們常說「吹di dar」的「di dar」(嗩吶)吧?當然,後來我們知道,王菲正追求一種文字以外的演唱手法,在國語歌《浮躁》的「La Ja Bor」玩得更徹底。

其實《Di Dar》和專輯的其他歌曲一樣,主題是離不開Canto Pop的情情塔塔。但王菲和林夕將這種情情塔塔推至醉生夢死,完全不清醒。《Di Dar》這首歌的歌詞在大碟中並不突出,而短短兩分三十多秒的歌曲,卻為聽眾好好熱身,進入往後的迷

惑狀態。

相關文章:

《藍色時份》沒有清清楚楚的愛恨

每日一首80 ,90年代廣東歌:

like我的facebook專頁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ichaeliswriteperson/

follow我的medium:https://medium.com/@michaelchu_73917

--

--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Written by 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朱米高,傳媒人,基督徒,曼聯迷,識少少音樂,中了80,90年代的廣東歌毒,每天筆錄每一首廣東歌印象,風雨不改,希望寫一千篇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