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下一篇起,我會一連幾篇寫寫千禧年代的男女合唱歌,大約集中在2000–2005年的作品。
為甚麼要分享千禧合唱歌?因為它們有共同特色,有時代之印記。
千禧合唱歌第一特色是強強合作,即是由兩位一線歌手合唱,如劉德華配陳慧琳、李克勤配容祖兒、張學友配梅艷芳等,締造出多次「兩大天王天后首度合唱」。回看香港流行樂壇的歷史:八十年代,兩位巨星合唱,像羅文配甄妮、許冠傑配甄妮、張國榮配梅艷芳(其實當時未算是巨星),主唱的都是影視作品主題曲,折射出八十年代電視和電影的盛世;到了九十年代,合唱歌則為另一種媒介服務:卡拉OK,一線歌手合唱較少,反而年青偶像歌手合作佔更大比重,無他,既然市場蓬勃,每位歌手都獨當一面,又何必要把兩位紅歌手「投資」在一首歌身上?反觀千禧之後,樂壇青黃不接顯而易見,找兩位紅歌手合作,或多或少,反映出救亡的心態,make noise是當中重要的任務。
千禧之後,男女合唱歌常出現多個版本,或者原本由一人獨唱的歌曲,逐步像細胞分裂出不同的合唱版,以《好心分手》為最佳示範,另外一些舊作品,亦以男女合唱形式重新推出,以上作品,多數未能青出於藍,有部份甚至是夾硬來,如王傑與趙學而的合唱版《誰明浪子心》,又或者古巨基跟周慧敏合唱《愛得太遲》,都是畫蛇添足,至於為何湧現出這麼多2.0或者3.0版?也統統是樂壇不景氣作祟,唱片公司想將一首歌的價值抽到乾用到盡,欲將資源換取最大回報,而且現在不用到盡,也不知有沒有下次了。
以上所提到的不景氣,大約是指銷售額方面,至於歌曲的質素和種類,千禧年代確是比較失色,或者唱片公司們都信奉「嬴要谷,輸要縮」的精神,進入千禧後,他們的作風是前所未有地保守,來來去去都要找同一批音樂人,就我即將分享的合唱歌而言,作曲人離不開三個名字:雷頌德、陳輝揚、伍樂城。也因此,合唱歌(當然獨唱歌也如是)風格單一,但又怎能怪音樂人?一來他們要應付的是一整個工業的需求,二來他們作甚麼歌,其實也只不過是滿足老闆的要求吧。
對我來說,千禧的合唱歌絕不能算是經典,不過,對八十、九十年代出生的一輩則不然。但現在回看,那些作品就好像書籤,夾在香港流行音樂史上稍為下滑的一章,如果要認識廣東歌的前生今世,總不能跳過不讀。
下一篇,將會開始進入千禧合唱歌之旅,第一篇的題目:「《美中不足》 — 世紀feathering懸案」。//
全文: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posts/89598681?pr=true
**成為Patreon付費會員,每月只需5元美金,可暢讀所有文章及收聽每月聲音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