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/我這個blog《千千闋歌與我常在》,blog的名字已表達了我所想,就是要寫1000首曾經陪伴我長大的廣東歌,2018年5月28日寫了第一首《夢伴》;2019年11月7日第500首,即目標的一半,寫了《千千闋歌》,當時已想好,到第1000首,自然要寫《與我常在》。今天,時候到了,要實踐跟自己的約定了。
講真,自從今年三月,未聽過一首陳奕迅,正如自2019年6月,未有聽過一首譚詠麟。還是那個老問題:「真係聽首歌都要睇顏色?」對我來說,我不會因為政見相同而去捧一位唱得難聽歌手,但一定會因為政見不同而不再聽一位唱得好的歌手。這無關杯葛,亦不是一種對抗的行動,而是純粹覺得不好受,既然不好受,就提不起興趣聽,非常簡單。不過坦白說,放棄陳奕迅跟放棄譚詠麟始終有別,今天的後者,跟《愛在深秋》時代的他,完全是兩把聲、兩個樣、兩個人(甚至兩代人),如果譚詠麟靠今天的德性和唱腔入行,他可能成為巨星嗎?相反,今天的Eason縱使被批評爛聲,歌曲和聲線本身仍具可聽性,taste比今天的譚校長仍高出一大截。所以放棄陳奕迅,掙扎還是比較多。
何況陳奕迅的音樂歷程又跟譚詠麟不同,在娛樂至死之外,陳奕迅好些作品更具生活的質感,例如處女作《時代曲》,後來的《六月飛霜》、《陀飛輪》、《黑擇明》等,還有《與我常在》。//
全文:
https://www.patreon.com/posts/52909851
**成為Patreon付費會員,每月只需5元美金,可暢讀所有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