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一看李克勤首張大碟的songlist:《命運符號》、《告別憂鬱》、《絲絲雨絲》、《月半小夜曲》,連同收錄上一張EP的《誰願分手》、《手錶》等,簡直是夢幻陣容,到今天我仍不明白為何他未能一炮而紅。
當時的克勤,唱法和聲底都很像他的偶像譚詠麟,歌路也很相似,當然李克勤青春得多。大碟主題曲《命運符號》由李克勤包辦曲詞,相信唱片公司希望聽眾覺得他比其師兄張學友更有創作天份,而以這首非情歌作為主打,亦似乎想出奇制勝。
歌詞中,克勤以一粒小種子自我比喻,經過成長之後,向新的世界高呼「我做到」,非常正面而勵志,旋律亦能讓他自己發揮高音和震音的強項。不錯,對當時的審美觀來說,震音是一個得分項目,是大眾用來評定唱得與否的一個標準,不過現在重溫,我就覺得李克勤震得太多,甚至有點over power,到多年後,他到美國進修聲樂時,老師也提點他不用太多震音。
無論如何,《命運符號》肯定是李克勤野心之作,但最終野心跟收獲未能成正比。為甚麼?明明佔盡天時地利,有傳當年克勤年少得志,不好服侍,莫非是人和出了狀況?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