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靖雯成為天后的轉捩點,是她留學美國回港的首張大碟《Coming Home》。首先她的形象大幅進步,英文名也由Shirley變成Faye。而這專輯既有時尚感,又可給王靖雯發揮多種唱功,其中《容易受傷的女人》,更是當時她最好的作品。
顧名思義,《容易受傷的女人》的主人翁既感性又脆弱、亟待有人從旁安慰,(其實係咪所有女人都係咁?)所以演繹者必須係女人 - 喂我唔係攪爛gag,我的意思是演繹者必須要唱出那份感性和脆弱的感覺方算稱職,如以這個標準考量,其實未必逢女人都唱到,也不代表男人不可能唱到,周華健代入女兒心唱《明天我要嫁給你》是一次完美示範。
1992年的王靖雯絕對是演繹《容易受傷的女人》的最佳人選,早一點不可、後一點也不可,總之歌和人在最好的timing遇上對方。那時學成並小休回來的王靖雯,歌藝更上一層樓,狀態也很ready,用她溫柔又溫暖的聲音,投入地唱出女人對愛情的渴望和懷疑,她是恰到好處的。越後期的她,越來越飄逸,歌聲也像心不在焉,也就越遠離《容易受傷的女人》的角色設定了。
一直很佩服填詞人能突破性別局限,寫出男或女的內心世界,(因此我常懷疑gay的填詞人會否更利害),不過想深一層,其實我怎會知道潘源良說中了女人心底話?會不會純粹說中男人心目中的女士典型?女士們,到底《容易受傷的女人》是不是你的心聲?
相關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