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愛的根源系列1】《愛的根源》石破天驚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3 min readApr 24, 2019

--

《霧之戀》大碟以超班的歌曲水準,引領譚詠麟為成八十年代的頭號偶像,半年後,《愛的根源》大碟更加將他的音樂事業推到極至,憑近乎完美的songlist、大量引入當時得令的日本音樂元素、個人歌藝的進步、形象包裝的大幅改良,這張大碟成為香港流行音樂的指標,裡面大部份歌曲經過三十五年而不衰。

《愛的根源》無論曲詞編都出塵脫俗,走出Cantopop的框框。作曲人方面有爭議,唱片中credit寫的名字是陳斐立,但周啟生多次在傳媒面前自認是作曲人,還解釋為何自己的名字變成陳斐立:

「當時他打電話給我,請教我怎樣作一首廣東歌,類似《Touch Me in the Morning》,我說很簡單,並即場在電話哼出旋律,誰知他用錄音機在電話旁把整個通話過程錄下,然後把錄音帶發去電影《君子好逑》的班底,最後成為其主題曲。」周啟生指畢竟大家曾是好朋友所以沒有去追究,即使自己唱回這首歌也要分版稅給對方,他說:「是我放過他!」

究竟是周啟生還是陳斐立?外人難以確定,不過陳斐立寫完《愛的根源》這首這麼成功的歌曲之後,卻沒有其他作品又真的相當奇怪。

《愛的根源》的曲式很特別,引子(即『殞石旁的天際』)一段在前中後重覆出現,中間的兩段(即『誰在路上 如無意的想結識我』和『閉上眼似是昨日 妳的心緊靠著我』)沒有明顯正副歌的分野,感覺一氣呵成而且首尾呼應地結束。

林敏驄在大碟中貢獻了《愛的根源》和《愛在深秋》等四首作品。到了今天,當被問及『殞石旁』是否音繹Once upon,他仍難辨認真與否的帶你遊花園。《愛的根源》的歌詞結構其實有點鬆散,具體的中心思想不明,不過在Cantopop中用上「殞石」這個詞的確創新,可能因此刺激編曲的盧東尼加入了電子和太空的元素(也說不定是先有編曲然後刺激林敏驄填上「殞石」一詞),整首歌也有點宇宙浩瀚的感覺。難得是,以今天的審美觀來聽《愛的根源》,連mixing、樂器的揀聲都沒有過時,實在是劃時代的作品,石破天驚。

大碟推出後25年,譚校長重新灌錄《愛的根源》,連唱片執套都向原作致敬
連MV都經典,女主角是Dancer出生的王敏明,後來再出演《愛情陷阱》MV,可惜她在數年前離世
就在《愛的根源》推出的1984年夏天,Alan在紅館舉辦六場演唱會,首次開四面台,似乎當年的嘉賓不像現時般一早夾定,陳百強被拉上台合唱《愛的根源》,顯然沒有預備,唱第一句已入錯,中間亦忘記歌詞

相關文章:

【霧之戀系列1】《傲骨》譚詠麟作曲的佳作

--

--
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Written by 千千闋歌與我常在

朱米高,傳媒人,基督徒,曼聯迷,識少少音樂,中了80,90年代的廣東歌毒,每天筆錄每一首廣東歌印象,風雨不改,希望寫一千篇。

No responses yet